彩色圖解皮膚學手冊(Color Atlas of Dermatology)

701-030C/9789863680703

ISBN
9789863680703
作者/出版社
*楊振亞.黃茂軒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5/1

定價NT$ 1,100
NT$ 990
數量

重量:0.9kg 頁數:432 裝訂:平裝 開數: 23.1*17CM 印刷:彩色

圖:192
表:12

簡介:
    皮膚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更是保護身體的第一線防禦,當皮膚遭受到侵擾,除了輕微的表面傷也會與體內其他器官產生疾病的變化。《彩色圖解皮膚學手冊》除了有基本的原理與觀念,也涵蓋了皮膚科相關領域的知識,書中有系統地歸納各式疾病的診斷治療,包含外科手術、藥物使用和物理儀器等相關說明。本書在編排上頗具特色,是在於頁面的左側有精簡的說明敘述,搭配右頁的臨床實體彩圖照片,讓讀者易於閱讀與記憶,這是一本醫學生踏入皮膚學的入門書,也是皮膚科醫師和家庭醫師診療時實用的參考書。

前言
    沒有其它的器官像皮膚一樣暴露在環境中。皮膚形成了個體及其周遭環境之間的界面,並保護我們免於受到各式各樣潛在的有害因子,例如:紫外光放射、熱傷害、機械性壓力、病原微生物,以及各種致敏因子。同時,皮膚在維持穩定的人體內環境、調節體溫和水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皮膚的功能若受到干擾可能會產生多種疾病,這些疾病通常會超越皮膚的層次,帶來全身性的影響。沒有其他的器官像皮膚有這麼多種疾病,其中幾種甚至會危及性命。此外,皮膚疾病會大幅地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對我們的觀感。因此,數種像是濕疹及乾癬這類常見的疾病,雖然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或是致命,但仍會使數百萬患者的生活陷入混亂。
    皮膚科疾病非常常見,也因此造成了健康照護系統相當大的需求。這個問題也隨著常見皮膚疾病及腫瘤的發生率增加而加劇。老年人口增加以及環境因子都會造成皮膚疾病及腫瘤發生率的上升,不過多數情況下我們還是不知道原因為何。
    最致命的皮膚腫瘤是黑色素瘤。在過去的五十年,它的發生率已每十年增加一倍,受到紫外光的照射似乎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皮膚白皙的個體中,黑色素瘤已經成為第四常見的轉移性腫瘤。而基底細胞癌則是最常見的人類惡性腫瘤,發生率大於1:140。廣泛使用免疫抑制劑來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或器官移植患者,讓皮膚癌的問題更加嚴重。此外,HIV/AIDS和免疫缺陷的患者也有較高的風險會得到腫瘤。
    和上一代相比,現在的皮膚專科醫師有更多的全身性藥物可供使用。他們一定會十分熟悉這些新藥品。此外,其他專科也受惠於製藥產業的進步,醫師及患者因此遇到越來越多對新型及少見藥物產生的皮膚反應。新型且昂貴的藥物特別適用於許多常見的皮膚疾病 -像是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藥對醫療及經濟帶來的影響,才能更有效去治療紅斑性狼瘡這類自體免疫疾病。而這也再次挑戰了皮膚專科醫師要如何有效地與其他專科醫師合作,以提供這群患者最好的醫療照顧。
    十幾年前,沒有人預期到皮膚的嚴重感染疾病會增加。當時,抗生素的效果很強,使用起來也都很理想。不過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產生抗藥性的菌株、嚴重的感染,甚至受到無治療方式可選的威脅。性行為傳染的疾病也在此時出現,HIV/AIDS的患者或醫源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會遭受不常見且嚴重的病毒、細菌及真菌的感染。
    從皮膚的表現也可觀察出許多全身性疾病。根據皮膚檢查的結果,我們常常可以找出潛在的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以及發炎性疾患。皮膚科學也因此會跟幾乎所有的治療準則及診斷準則互相影響。
    就醫師的觀點來看,皮膚科有三大特色。首先,要能準確地描述皮膚病徵,再加上好的視覺記憶以及苦讀,通常可讓皮膚專科醫師做出快速的診斷,使患者及同事大開眼界。第二,要知道如何計畫合適的局部或全身性治療,並需深入了解皮膚生物學及它和疾病間的關連。此外,還需要有相當的醫療技術及外科技巧。第三。皮膚專科醫師一定要關心病患,要和病患作朋友。除了提供最好的治療之外,還要留意患者是否合併常見皮膚疾病的許多心理及社交問題,像是痤瘡、異位性皮膚炎及乾癬,並請患者及其家屬陳述這個問題。皮膚科疾病另一個令人欣慰的特色是,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必須屈就支持或緩和療法,但大多數的治療方法都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或甚至治癒疾病。
    皮膚科在醫學上所佔有的歷史地位,再加上近20年來在致病機轉的瞭解有長足的進展,協助了疾病的診斷並改善治療成果。這激勵了我們要使用Thieme出版社經典的「flexibook」系列來呈現皮膚科的知識。本書以簡單的內文搭配饒富教育性質且詳細的彩色圖片,這個模式可有效地給予讀者清楚且恰當的皮膚科介紹。本書無意要和專業的教科書抗衡,我們的目標是要在短時間內給讀者一個沒有壓力的皮膚科簡介,讓所有的醫學學習(不只是皮膚方面的研究),都令人心情舒暢且有所收穫。我們也希望年輕的皮膚科住院醫師或正在皮膚科受訓的醫師把這本書當作有用的複習讀物,在遇到常見的臨床狀況時能派上用場。而專科醫師可能會發現這本書提醒了他們科學的進步與臨床皮膚科學之間複雜的關係。
    每本書的背後都少不了許多人的辛苦付出。我們要感謝許多朋友及同事,在我們準備這本書的過程中慷慨地提供了許多協助。
    我們要特別感謝Susanne Schimmer女士,她很有技巧地協調我們的努力成果,完成了本書德文版的最終文字以及插圖。這本書原本有三分之一是用英文撰寫,剩下的則是德文,作者們以兩種語言一同完成了這項任務。母語為英文的Walter Burgdorf負責最後的英文部分,而Thieme出版社的Angelika-Marie Findgott女士與Annie Hollins女士負責完成本書的英文版。
    在我們杜賓根診所裡的攝影師,Oliver Hallmaier先生和Marianne Kelch女士給予了非常多協助,也提供了本書幾乎所有的照片,其他的照片來源列在第392頁。Juergen Wirth教授提供了所有的圖表,協助將我們的醫療知識轉換成富教育意義的圖案。Gisela Metzler醫師提供了所有的顯微照片,而Helmut Breuninger協助了有關皮膚科手術的章節。
    我們希望所有的讀者都能享受閱讀本書,並能從中學習。此外,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的同業做出正確的皮膚科診斷,最終受惠的會是我們的病人。沒有他們,這本書就無法完成。

Tübingen, Munich, and Tutzing

Martin Rocken 
  Martin Schaller
Elke Sattler  
Walter Burgdorf

目錄
一、基本觀念
1   基本觀念  /2
 1.1    皮膚學與皮膚    /2
2   胚胎學與構造/  4
 2.1    胚胎學與構造    /4
 2.2附屬構造/   6
 2.3    真皮/   8
 2.4    毛髮、指甲以及皮下脂肪  /10
3   生物化學  /14
 3.1角蛋白/ 14
 3.2    黑色素/ 16
4   生理學/   18
 4.1    表皮感覺    /18
5   免疫學 /20
 5.1    先天免疫與專一免疫之間的關係/   20
 5.2    免疫系統中的器官/   22
 5.3    免疫細胞:概論/ 24
 5.4    T細胞   /26
 5.5    T細胞的分化:TH17和調節性T細胞/ 28
 5.6    B細胞/  30
 5.7    免疫系統的重要媒介物    /32
 5.8    耐受性不良反應  /34
 5.9    第一型反應:立即過敏反應/   36
 5.10第二和第三型反應/  38
 5.11   第四型反應(延遲型過敏反應)/   40
6   基因學/ 44
 6.1    基因學/ 44
二、皮膚疾病的診斷
7   實驗  /48
 7.1    過敏的試管內診斷/   48
 7.2    組織病理學/ 50
 7.3    免疫螢光和電子顯微鏡檢  /54
 7.4    真菌學和細菌學/ 56
8   過敏檢查/  58
 8.1    過敏檢驗的概論/58
 8.2    理學檢測/   60
 8.3    皮膚測試I/  62
 8.4    皮膚測試Ⅱ/ 64
9   影像技術/ 66
 9.1    皮膚鏡檢    /66
 9.2    超音波/ 70
三、皮膚疾病的治療
10  藥物治療  /74
 10.1   局部治療的原理  /74
 10.2   皮質類固醇/ 76
 10.3   Calcineurin抑制劑、Azathioprine,
     和Mycophenolate Mofetil/   80
 10.4   生物製劑    /82
 10.5   細胞激素、類鐸受體促效劑    /84
 10.6   沙利竇邁、氯奎寧和反丁烯二酸酯/ 86
 10.7   非類固醇消炎藥和氨苯碸/88
 10.8   細胞抑制藥物/   90
 10.9   抗細菌藥物/ 94
 10.10  抗黴菌藥/   102
 10.11  抗病毒藥物  /104
 10.12  抗寄生蟲藥物/   108
 10.13  A酸/    110
 10.14  抗組織胺及止癢劑/   112
 10.15  角質溶解劑及抗增生藥/   114
 10.16  各種局部藥劑/   116
11 物理治療/  118
 11.1光療/  118
 11.2   光動力療法、放射治療及冷凍治療  /122
 11.3   雷射治療/   124
12  皮膚科手術/   126
 12.1   綜合面向及技巧/ 126
 12.2   皮膚美容醫學    /130
四、      皮膚疾病
13  皮膚科檢驗/136
 13.1   病史和症狀  /136
 13.2   病灶形態/   138
 13.3   紅皮症  /140
14 表皮的發炎疾病/142
 14.1   皮膚炎及濕疹/   142
 14.2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144
 14.3   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及其他種類的皮膚炎    /146
 14.4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和氣喘  /148
 14.5   乾癬/   154
 14.6   脂漏性皮膚炎和反應性關節炎/ 158
 14.7   苔癬樣糠疹、玫瑰糠疹以及毛囊樣紅色糠疹/ 160
 14.8   扁平苔癬/   162
 14.9   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  /164
 14.10  搔癢症及癢疹/166
 14.11  天皰瘡/ 168
15 表皮、真皮交界處的發炎疾病/170
 15.1   類天皰瘡疾病和皰疹樣皮膚炎/ 170
16  表皮、真皮交界處的遺傳疾病/174
 16.1   表皮鬆解性水皰症/174
17  真皮的發炎疾病    /176
 17.1   蕁麻疹、血管水腫和過敏反應/ 176
 17.2   多形性紅斑、圖形紅斑、以及結節性紅斑    /180
 17.3   皮肌炎  /182
 17.4   全身性硬化症、硬斑症、以及萎縮性硬化性苔癬/ 184
 17.5   紅斑性狼瘡/ 188
 17.6   與嗜酸性球相關的疾病/   192
 17.7   非傳染性的肉芽腫疾病/   194
18  皮下脂肪的發炎疾病/  198
 18.1   脂膜炎/ 198
19  結締組織的遺傳疾病/  200
 19.1   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疾病/   200
20  表皮的遺傳疾病    /202
 20.1   角質化的異常/   202
 20.2   鑲嵌型/ 206
 20.3   表皮痣/ 208
21 表皮的腫瘤/ 210
 21.1   良性的表皮腫瘤  /210
 21.2   囊腫以及附屬器腫瘤/212
 21.3   惡性附屬器腫瘤及佩吉特氏病/ 214
 21.4   基底細胞癌  /216
 21.5   鱗狀上皮癌與轉移    /220
22  真皮層及皮下層腫瘤/  226
 22.1   脂肪和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   226
 22.2   其他良性的軟組織瘤/ 228
 22.3   軟組織惡性肉瘤/ 230
 22.4   血管畸/ 232
 22.5   血管瘤和其他良性的血管腫瘤/ 234
 22.6   惡性血管瘤和其他血管腫瘤    /236
 22.7   神經瘤  /238
23  造血細胞腫瘤  /240
 23.1   表皮淋巴瘤/ 240
 23.2   肥大細胞疾病/   244
 23.3   組織球增生症與白血病    /246
24 黑色素細胞疾病及色素沉積疾病/ 250
 24.1   白斑症與白化症/ 250
 24.2   黑色素斑點和黑色素細胞痣    /252
 24.3   黑色素瘤    /256
25 血管系統疾病   /262
 25.1   血管炎和紫斑症/ 262
 25.2   靜脈疾病/   268
26 附屬構造疾病/  272
 26.1   痤瘡/   272
 26.2   酒渣    /274
 26.3   汗腺疾病    /276
 26.4   毛髮的疾病/ 278
 26.5   指甲的疾病  /280
27  系統性疾病的皮膚徵兆  /282
 27.1類澱粉變性與玻璃樣變性/    282
 27.2   糖尿病/ 284
 27.3   內分泌疾病/ 286
 27.4   伽傌球蛋白病變及冷凝球蛋白血症  /288
 27.5   肝臟與腎臟疾病  /290
 27.6   腸胃道疾病/ 292
 27.7   代謝性疾病  /294
 27.8   神經疾病    /296
 27.9   伴隨惡性腫瘤的皮膚疾病/98
28  生命不同階段的皮膚疾病/  300
 28.1   嬰兒期的皮膚疾病    /300
 28.2   懷孕期的皮膚疾病/   302
 28.3   年老族群的皮膚疾病/ 304
29 不良藥物反應/  306
 29.1   不良藥物反應/   306
30  遺傳性皮膚疾病    /310
 30.1   遺傳性神經皮膚病變/ 310
 30.2   光敏感性遺傳皮膚疾病/   312
 30.3   癌症相關的遺傳性皮膚疾病    /314
31  精神皮膚疾病/ 316
 31.1   精神疾病造成的皮膚問題  /316
32  病毒疾病  /318
 32.1   人類乳突瘤病毒  /318
 32.2   人類皰疹病毒/   320
 32.3   其他病毒/   324
33  細菌疾病/ 328
 33.1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 328
 33.2   棒狀桿菌和其他的格蘭氏陽性菌/   332
 33.3   格蘭氏陰性菌與動物咬傷  334
 33.4   伯疏氏螺旋體屬和其他的螺旋體    /336
 33.5   分支桿菌    /338
34  黴菌疾病/ 342
 34.1   皮癬菌/ 342
 34.2   酵母菌  /346
 34.3   皮下和系統性的黴菌感染/ 350
35  寄生蟲疾病/   352
 35.1   原蟲/   352
 35.2   寄生蟲  /354
 35.3   節肢動物    /356
36 性傳染病   /360
 36.1   淋病與批衣菌感染    /360
 36.2   梅毒/   362
 36.3   其他性傳染病/   368
37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370
 37.1   HIV/AIDS    370
38  環境疾病  /374
 38.1   營養失調/   376
 38.2   光皮膚病    /380
 38.3   熱、冷和其他物質/   384
五、      附錄
縮寫/   388
圖片來源/   392
索引/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