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溝通與人際關係(第二版)

240-013C/9789863684442

ISBN

9789863684442

作者/出版社

*劉樹泉/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22/2

定價NT$ 300
NT$ 270
數量

重量:0.45kg 頁數: 208 裝訂:平裝 開數:23 x 17 cm 印刷:單色


17

表 7


簡介:

隨著醫療快速的更新及變遷,醫病關係也有了極大變化,著者劉樹泉醫師行醫二十餘年,更有切身的體驗,其言醫療若僅具備個人專業與經驗是無法完成醫療工作,只有在醫療團隊緊密的合作努力下,才能有效率的醫治病人,而溝通與人際關係則是其緊密合作的基礎。如能建立良好醫病溝通,對醫病關係、治療成效、醫療安全、醫病滿意及減少醫糾紛,從研究到臨床實務等都有極明顯的益處。《醫療溝通與人際關係》更新的第二版理論架構清楚,內容深入淺出,從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演變,到溝通的層次均有說明,進而引領讀者進入醫療體系的溝通,針對將步入醫療相關領域的學子及已在從事臨床醫療作業的同仁,本書將是你最佳的參考寶典。


一版序 江校長

如果要了解醫療上問診和醫病溝通的重要性,可以從最近SARS 在全世界流行所發生的故事來舉例:「在美國有個城市,某天救護車急送一位病人到醫院,從沿路護送的護理人員和病人及家屬的談話中,知道這位病人是從中國南方回來,有高燒和呼吸道的症狀,這位護理人員在抵達醫院很機警的向醫院報告,馬上做好消毒和防疫的措施,使美國這次倖免於難。」。

而在台灣有許多病人無法在第一時間內被問出相關的病史或病情,造成疫情的擴散和人員的傷亡,雖然不見得是醫護人員的責任或能力問題,然而良好的醫病關係和溝通的確比較有可能從病人或家屬那裡幸運的得到線索。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的醫學教育越來越重視臨床技巧的教學,其中第一線又是與病人面談或溝通的技巧訓練,由於醫學的快速進步,診斷的工具越來越先進且精確,其負面的影響便是醫生們太依賴這些工具,忽略了更重要的診斷訊息是來自病人,就

SARS 病案要等到胸部 X 光看到浸潤或 PCR 測出冠狀病毒的陽性,很可能就造成疫情擴散的危機。

談到臨床的診斷技巧,有人認為只是簡單的一些原則,大家想想,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傳統醫學的醫師能夠憑經驗來診療病人呢?其中之一就是他們熟練的問診、望診、觸診等等;這些臨床技巧是我們現代醫學生最必須用心和學習的。然而我個人認為臨床技巧還有相當艱深的學問存在,就拿問診來說,以前我們稱之為「病史詢問 (History Taking)」,現在已經改成醫學面談(Medical Interview),為什麼呢?因為這絕對不只是像警察在問嫌犯的口供一樣,它必須比面試一個人更花時間、更花精神去了解患病前前後後的來龍去脈,再加上熟悉病人的生活環境、家族健康狀態等等;並且要病人毫無保留的說出他身心上的任何痛苦,所以好的臨床面談會建立起良好的醫病關係,取得病人的信任,讓他放心接受安排的診療。這些技巧涉及心理學、人際關係和溝通等等的學問,在我們醫學通識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課程中更重要的是實際的演練,我們甚至需要用模擬病人給醫學生做臨床技巧的學習和測試,這已經成為現代醫學教育的潮流,在台灣有些醫學大學也已經開始實施,在我們欠缺一本本土實用的教科書之時,劉醫師這本臨床技巧的學習是相當珍貴的範本。輔仁大學醫學系是全國唯一實施完全的小班教學,以問題導向 (簡稱 PBL, Problem Base Learning) 作為學習方式的學校,在這同時臨床技巧的加強,更是我們最重視的。我們從醫學系三年級就開始實施臨床技巧的課程和演練,劉醫師就是負責這方面專責的老師,他不僅博學多聞,而且相當用心去設計規劃課程,除了參考許多國外關於臨床技巧資料之外,他也從國內外這類的研討會中吸取相當多的經驗,並且加以融合。我個人也曾在研討會中和他廣泛交換過意見,了解他長久以來的努力。這本書最難得的還是對本土的資料做詳細的整理和分析,我個人相信是目前台灣市面上看到最詳實貼切的一本臨床技巧教學的參考書。

我很榮幸能為這本書寫序言,除了個人對劉醫師深表敬佩之外,也希望讀者能從書中得到臨床技巧、最豐富的醫療溝通知識和實用的學習,更期盼國內醫學界先進對於本書不吝指教,將來有機會多作交流,為國內新一代臨床醫師的教育共同努力。

私立輔仁大學醫學院江漢聲院長

2003 6 月於 輔仁大學醫學院

二版序 葉院長

時代急遽變遷,醫病關係有著極大的變化,而「醫病溝通」的「教」與「學」成了現代醫學教育在畢業「前」、「後」的必要課程及核心能力。如世界醫學教育聯盟 (World Feder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英國一般醫學評鑑委員會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及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 都將溝通的相關能力列入主要核心能力。而台灣的「醫學校院院長會議」也於 2004 年開始明訂醫學生基本的臨床溝通能力:

1. 能夠清楚地、敏感地且有效地與病人、病人家屬、醫療團隊成員及社會照護專業人員溝通。

2. 能夠有效地溝通,不論對方的社會、文化、語言、種族背景或有身心障礙。

3. 能夠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包括語言、書寫,以及數位傳輸方式。

4. 能夠處理困難的情況,包括:告知噩耗、應付難相處與粗暴的病人,以及身心障礙的病人溝通、幫助易受傷害的病人。

建立良好醫病溝通對醫病關係、治療成效、醫療安全、醫病滿意、減少醫糾,從研究到臨床實務等都有很明顯的益處,基於上述背景,劉樹泉醫師多年前執教輔仁大學醫學系就開始投入非常多心力於醫療溝通的教學,轉眼間已是二十年,是輔大醫學系的溝通教學「開山師祖」,並於 2003 年編著並發行第一版的《醫療溝通與人際關係》一書。歷經十七個寒暑,劉醫師累積了更多的臨床教學經驗而修訂第二版。

本書的理論架構根基相當深厚,但深入淺出,從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演變,到溝通的層次均有清楚說明,再引領讀者進入醫療體系的溝通,是醫療相關領域師生的入門好書,甚至是畢業後Postgraduate training (PGY) 學員可以參考的讀物。幾個重要的架構如(1) LEARN (諮詢溝通前應著重的基本原則)(2) LISTEN (醫病溝通的各項基本原則) (3) SPEAKS (醫病溝通的常規) (內容詳見本書),包含了初學者的入門指引,也幫助學員易於融入臨床實務。本書於最後章節收錄了十三個演練案例及六十題重要複習題,對教師也極為實用。

推薦人於西元 2011 年開始在醫學系主授溝通技巧,迄今已達十年,深知溝通教學的重要,對運用本書作為醫學院各系學生的指定讀物是最適當不過,願大家深入參考及閱讀後會更能獲得醫病溝通的精髓,成為與病人及醫療團隊的溝通橋樑,獲得更多人的喜愛。

葉炳強 教授

輔大醫學系神經科

輔大醫學院院長

科技部人文司醫學教育學門召集人

寫於 2020 12 28

二版自序

溝通是人類成長的過程,所以溝通是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而人類缺乏溝通就會無法進步。醫療從業人員若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就算有最先進的科技或最優良的藥物也難以維護病人的健康。醫學專業知識,可以促進醫療科技的發展,增強醫療服務的水準。然而醫療服務的對象是人而非機器,因此科技的進步必須要配合人文的教育才能符合對人類的整體照顧。現代的醫學教育已經不再單純強調專業知識,而是廣泛的加強通識教育,以建立良好的醫學行為基礎,故醫療體系溝通課程基本上是訓練醫療從業人員,從人文科學的角度去認知照顧或服務病人與家屬時,所應該著重的方向及方法。

在醫療體系溝通教育過程中,除了以培養醫療團隊人員間的良性互動與合作關係外,也必須要以醫病溝通為重要核心。因此在二版中特別加入醫病溝通的原則及其程序,讓從事醫療照顧服本書得以增編修訂出版,除了感謝合記圖書出版社的鼓勵與支持,也謝謝我的家人,他們的愛是我的精神支柱。同時感謝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教授,對本人的勉勵與指導,其在醫學與音樂雙領域的專業與人文素養,除令本人敬佩之外,他也是我們從事醫療服務與醫療教育者學習的典範。同時感謝在百忙之中撥冗為本書二版撰寫推薦序的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葉炳強教授,謝謝他的肯定和厚愛,他也是我在醫療溝通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此外,自英國進修醫學碩士返國後,亦受到耕莘醫院簡玉坤心理師與桃園市社工師公會創會理事長沈莉真社工師,在人際溝通與互動專業上的啟發及提供寶貴意見,並共同在團隊合作中互相學習切磋與交流,使本書能更臻完善,在此一併致謝。

務行列的人員,可以更清楚、更快捷地掌握到醫病互動時的基本原理及規範。溝通是每一個人都會執行的行為。若僅靠文字教育並無法完整的學習,佐以演練及體驗活動能促進醫療體系與人際關係溝通教育的效果。醫學倫理的介入在醫療體系溝通的培育中是有其必要的,因為那是每一位醫療人員選擇其自我的人際溝通策略與原

則。惟因大學醫療相關科系中,基本上皆已納入醫學倫理為獨立課程,故二版仍維持以演練方式來模擬訓練,以加強醫療人員對此議題的學習。同時二版中設計更多的演練範例,讓初接觸醫療服務的人員,能透過多元案例練習內化溝通的技巧,以養成正確的醫療態度與達到有效的醫療目標。


劉樹泉

耕莘醫院

2021 11 12

目錄(Contents)

作者簡介 V

江 校長一版序 VII

葉 院長二版序 IX

一版自序 XI

二版自序 XIII

圖表 XVII

1 醫療溝通導論 1

1.1 溝通與醫療團體的意義 1

1.2 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演變 8

1.3 醫療溝通的本質 13

1.4 溝通的分類及層次 15

1.5 促進溝通的結論 19

2 溝通的理論架構 21

2.1 溝通的結構 21

2.2 溝通的障礙因素 23

2.3 人際關係與道德發展理論 26

3 醫療體系溝通 29

3.1 醫療互動行為 30

3.2 與病人家屬的溝通 33

3.3 醫療團隊成員的溝通 33

3.4 醫療紀錄 38

4 語言式溝通 41

4.1 語言式溝通的學習架構 41

4.2 醫學語言措詞的一般原則 42

4.3 語言式醫療溝通的通用原則及技巧 44

5 非語言式溝通 47

5.1 非語言式溝通的用途 47

5.2 非語言式溝通的分類 48

5.3 醫療作業中非語言式溝通的應用 52

6 醫療諮詢與輔導 55

6.1 醫療諮詢過程的溝通重點 55

6.2 醫療諮詢的心理學基礎 57

6.3 醫療諮詢的基礎技術 59

6.4 情緒性的諮商 63

7 社區溝通 65

7.1 社區的定義與動力 65

7.2 社區溝通的途徑 67

7.3 社區溝通的應用 69

8 醫療團隊領導技巧 75

8.1 組織運作的基本概念 75

8.2 領導的基礎 77

8.3 領導的行為模式 79

8.4 領導的溝通方式 84

8.5 會議的領導 89

9 衝突的處理技巧 95

9.1 衝突的基本概念 95

9.2 個人內在的衝突 98

9.3 人際衝突 106

9.4 衝突的溝通處置與管理方式 110

10 醫病溝通的原則與技巧 115

10.1 以病人為中心的溝通 115

10.2 醫病溝通常規 118

10.3 醫病溝通技巧 122

10.4 醫病共同決策 127

11 溝通的評估 129

11.1 溝通評估標準的依據 129

11.2 溝通結果的評估 132

11.3 溝通過程的評估 134

11.4 溝通結構的評估 135

11.5 醫療溝通評估的結論 136

附錄一 溝通演練範例 139 附錄二 重點複習 157

參考文獻 182 索引 185